近代西方世界兴起: 斯密型动态经济增长的形成与布罗代尔钟罩的破散

文章目录
  1. 1. 欧洲中世纪初期普遍存在的布罗代尔钟罩
  2. 2. 威尼斯商业共和国的繁荣
  3. 3. 荷兰市场经济的兴起
  4. 4. 英国近代历史上市场经济秩序的自发生成与扩展
  5. 5. 君主专制行政控制下法国市场经济秩序的艰难成长
  6. 6. 邦国分合以及战争纷乱中德国市场经济秩序的曲折发展

欧洲中世纪初期普遍存在的布罗代尔钟罩

1.历史

罗马帝国的衰亡,决非意味着古希腊、罗马文化以及其内含着的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思想对中世纪欧洲影响结束了。相反,在中世纪时期,甚至一直到现代,欧洲各国仍在许多方面保留下来了罗马帝国的文化遗产,古希腊罗马社会中政治、法律、宗教、伦理和经济思想,甚至社会的运作方式,亦在很大程度上传承下来。【P42】

从现实经济安排上来看,城市凋敝、商业衰竭(除部分意大利城邦)。中世纪初期,整个欧洲大陆基本上处于一种地方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中,只是偶尔有市场交换和商业贸易行为发生。(有历史学家存疑)欧洲处处笼罩在我们前面所说的布罗代尔钟罩之下,并使得整个欧洲深陷在马尔萨斯陷阱之中。

2.是什么因素有效地阻止了西欧初期人类合作的市场秩序的扩展?

(一)在庄园制下各地封建领主对人们市场交易关系的限制。一方面,他们自身也需要商品货币交易的存在,促进并保护集市贸易发展;另一方面,庄园制及其相关制度,又限制了商业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集市贸易本身会自然引发社会人口流动,且市场贸易中的平等原则又自然会冲击着封建庄园制社会赖以维系的等级制和身份制,因而欧洲封建主对在自己领地中的市场贸易的容忍是有一定限度的,必然会施加种种限制。这时,“土地是财富的真正来源,钱币对任何人来说均没有任何用处,因为没法花掉它。”而封建分封制本身就是对土地买卖的一种限制。【P43、44】

(二)城市商业行会本身对商品生产和市场交往的限制。在欧洲中世纪的城市中,手工业者较普遍地建立了自己的行会组织1:。行会对市场经营和交易设置了种种限制措施,自然阻碍了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自由流动,设置了市场进入和转业的种种壁垒。限制了市场规模和范围的扩展【P44】

(三)强大的罗马教会的神权统治以及宗教意识形态对世俗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基督教的兴起:5 世纪下半叶蛮族小国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而利用基督教,在教会的神权统治在欧洲各封建王国初步确立之后,教皇为了争取到在欧洲的最高封建神权,不断与世俗君主有摩擦和争斗,并不断取得胜利。到 11 世纪初,欧洲各封建王国为了在相互争夺中利用教会的力量,均纷纷把大量土地赠给教会。在罗马教会经济力量强化的同时,教会内部也逐渐严密地形成了科层组织和教会制度。到了教皇格里高利 7 世,罗马教廷的神权统治差不多达致了顶峰。当时教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充满反对借贷取利和经商取利的戒律。在这种渗透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宗教意识形态的支配下,人们的市场交换关系、商品货币关系、借贷关系以致人们的消费观念,都需要与教会教义相调和,从而自然对市场交易和商业贸易的发展有一定的约束和限制。【P44、45】

威尼斯商业共和国的繁荣

地中海沿岸国家和欧洲的一个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贸易中心,贸易种类多样,覆盖基督教统治下的欧洲,与阿拉伯世界甚至亚洲、中国有广泛的贸易关系。

威尼斯共和国并不仅仅是一个在欧洲近代历史上独立存在了千余年的商业贸易强国,而且在工业制造业方面也很发达。造船业、纺织业、另外,威尼斯的武器制造、玻璃、蜡烛、制镜业也很发达。【P46】

2.威尼斯兴起的原因

首先,从地理位置上,位于三大文化传统和政治体制相异的文明——即阿拉伯、拜占庭和西欧——交界点上,使威尼斯人可以不受任何政体和意识形态的控制,又可以吸收和利用这三大文明中对自己有利的因素,得天独厚地选择自己的商业发展道路。西欧庄园制的封闭体制,很难对它有任何影响,罗马教会的反对借贷取息和经商获利的一些戒律清规,也不能约束它。【P46】威尼斯一直把罗马教廷神权影响下的欧洲大陆社会所鄙视和压制的商业活动,作为自己的立邦之本。不仅商人阶层构成了这一城邦国的主要公民,而国家本身也采取了商业共和国的形式。【P45】

其次,从政治体制看,公元 600 年左右,威尼斯建立后很快建立了其法治化的宪政民主制度【P45】。限权、减少权力转移的措施:(1),采取一些措施,防止政党的出现;(2), 努力阻止人们花费资源来争夺政府职位,特别是争夺总督的职位。巴泽尔:“尽管威尼斯确实缺少政党,但它却允许在贵族投票制内部和外部进行公开的政治辩论。同样它也拥有最发达的法治化政制”。【P46】

荷兰市场经济的兴起

弃“资本主义”概念而采用斯密-哈耶克所指的那种经由市场分工和专业化而形成的人们之间市场交往与合作贸易的一种社会体制安排。

中世纪,尽管人类交易合作的市场秩序被欧洲各地的种种“布罗代尔钟罩”所浓厚覆盖着,但它们还是在这种钟罩所内涵的种种阻力、约束、限制、压抑和张力中,不断自我生成且不断地自发扩展着。正如波拉德所形容的那种类似人体“发疹”过程。【P47】

自 13 世纪之后,欧洲低地地区和加入汉撒同盟内的北欧城市,逐渐突破这种“布罗代尔钟罩”,而最早的就是荷兰。

威尼斯商人与北欧和欧洲低地地区的频繁经贸关系,自然会把哈耶克所见的那种市场自发扩展秩序,“传染”到了北欧以及欧洲低地地区了。其中,荷兰的市场和商业贸易的繁荣,就是一个直接结果。【P48】

最早推动在荷兰诸省经济兴起的是商业和转口贸易。到了 17 世纪,荷兰的近代工业也开始出现了。荷兰商业和制造业的发展,主要建立在三大支柱之上,这就是荷兰东印度公司、阿姆斯特丹银行和庞大的商船队。

在 16、 17 世纪荷兰经济的兴起中,银行、金融服务业与实体经济部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1609 年,阿姆斯特丹城邦建立了阿姆斯特丹银行。后来,阿姆斯特丹银行又开始承担商贸支付业务,并逐渐演变成为一个信贷银行。

从经济增长的斯密动态机制来看,在 17 世纪,荷兰已经是一个高度市场分工和专业化的经济。【P49】

英国近代历史上市场经济秩序的自发生成与扩展

在 16 世纪以前,英国的人口增长略慢于欧洲大陆诸国的平均水平,人均收入的增长也比较慢。

西方学者一般把 1485 年都铎王朝的建立,视作为英国近代史的开端。实际上,在金雀花王朝的后期,市场交易的扩展秩序已在英国有了一定的发展,最为典型的是毛纺业。但这时的织毛业主要还是在城市小作坊和农村家庭手工业者之间分散进行。16 世纪以后,在都铎王朝的支持下,英国海外贸易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海外贸易公司。英国海外市场的扩大,毛织品的输出剧增,自然会拉动了英国国内的生产。商业资本家开始突破当时仍然广泛存在的封建行会的限制,建立起许多手工工场。最初,英国的毛纺业是以分散的手工工厂为主,以后集中的手工工厂则越来越多。这就出现了马克思后来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英国毛纺业的迅速发展,增加了对羊毛的市场需求,于是养羊成了有利可图的事。 “圈地运动”,资本原始积累;“一无所有”的自由雇佣者。

都铎王朝时期,英国进入了手工业、国内市场与海外贸易迅速发展的时期。市场范围的扩大和市场分工的深化,诱致了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并促进生产者个人技能的提高,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史学界一般认为,都铎王朝时期在国际贸易扩大和国内市场分工深化推动下的英国呢绒业的发展,不但使生产技术不断革新,而且改变了英国的农业性质,把整个农业也卷入到市场分工和深化的经济体系之中,出现了一些大牧场和大农业。【P50、51】

英国呢绒业的发展,也促进了英国城市化,特别是强化了伦敦作为当时的一个国际商业贸易中心的地位。

随着英国呢绒生产和海外贸易不断发展,英国的采矿业、冶金业和造船业也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呢绒、采矿、冶金和造船业的迅速发展,城市化的加速,反过来又进一步深化了市场分工。 16 世纪之后,英国国内一些专门市场开始逐渐形成了。

都铎王朝时代的市场扩展和经济增长,也伴随着一个英国人口的快速增长时期。这一段时间的英国人口增长,一直持续到 17 世纪前半期的斯图亚特王朝时代。人口增长,加上市场范围的限制,使 17 世纪斯图亚特王朝初期的失业现象极为普遍。特别是在 17 世纪 20-30 年代,英国开始出现了经济萧条。失业、经济萧条、宗教矛盾和其它社会问题的积累,把英国带入一个剧烈的社会冲突时期,这就导致了“英国革命”

光荣革命是英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根本上改变了英国的政体。更为重要的是,为市场秩序自发成长和自由扩展创造了制度条件。【P51】

根据麦迪森的研究,从 1700 年到 1820 年,尽管人口增长出现了明显的加速,但英国显然已突破了“马尔萨斯陷阱”,进入了一个人口和人均收入同时增长的时期。到 19 世纪初,英国的世界商业霸主地位已经基本上确立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 18 世纪上半叶市场的扩展和海外贸易增加,加上英国殖民地的扩张, 英国国内市场分工的深化,以及科学技术知识的积累,已经把英国带到了工业革命的大门口。

为什么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发生?

学术界的一些观点:英国的农奴制瓦解较早,从而为工业革命准备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圈地运动把英国农民赶离出了土地,迫使他们到工业生产中接受雇佣劳动;海外殖民地的疯狂掠夺,为英国人提供了资本积累的原始资金,从而酿就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英国是个岛国,海上交通便利,又处在世界贸易的有利地理位置上,便于发展航海贸易

钱乘旦和许洁明认为,“根本的因素是,英国光荣革命后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平和的环境,让人们追求个人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能力。”他们还认为,对这种模式的工业化道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从经济学的角度做了论证,而杰里米·边沁则从政治伦理的角度给予了说明。【P52】

君主专制行政控制下法国市场经济秩序的艰难成长

如果说英国的市场经济秩序是在与政治制度的相对平和和缓慢的互动中自发生成和扩展的;那么法国的市场经济却是在君主专制的行政强权控制以及剧烈的革命与社会动荡中蹒跚而行的。并且,法国近代市场经济秩序,在大多数时间里是在王室和政府的调控、干预和引导下发展和成长的。

在法兰西王国的形成过程中,王室的专制势力对社会的掌控程度一直很强大。尤其是经过英法百年战争而基本上实现了领土统一后,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得以进一步确立和加强。1483 年,查理八世继位,君主专制制度在法国完全确立了。

诺思和托马斯:在 16 世纪之前,尽管法国的市场经济秩序在法国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下有了一定程度的蕴育和发展,但相对来说,当时法国各地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互相隔绝的。皇权专制政府几乎有意无意地采用了一切可以想象的手段来阻挠一个广泛的市场秩序的扩展。法国过着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P53】

尽管这一时期法国的市场经济是分隔的,或言广泛存在着窒碍市场分工扩展的布罗代尔钟罩,但在法国统一后,政治的统一,王权的巩固,以及王室的皇权专制政府和对市场的控制和管制,还是为法国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市场经济秩序也开始在君主专制制度和政府的干预和引导下有了一定程度的发育和成长。

到了 16 世纪,在“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开辟的刺激下,法国的工商业迅速发展起来。凭借着南临地中海和西临大西洋的优越地理位置,加之良港密布,内部河流畅达,不但在法国内部商业贸易网络开始形成,国际贸易也很快发展。在新航路开辟后,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在欧洲引起了价格革命,导致金银贬值,物价上涨。这反过来又刺激法国贵族阶层追求奢华的生活,从而引致了珠宝业的发展。由于当时法国的王公贵族挥霍无度,政府债台高筑,政府不得不在发行公债的同时也开始卖官鬻爵。

在 16 和 17 世纪,法国采取了皇权专制所引导的重商主义的发展思路。首相黎塞留,柯尔贝尔。王室及其政府对法国经济的行政控制进一步强化。【P54、55】

要全面掌控市场经济的运行,就需要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在这个庞大的市场控制系统中,工商业行会在政府的支持和卵翼下强化起来,并成为政府操控市场的一个主要代理机构。结果,政府产业官僚机构和行会就构成了对法国制造业和商业活动几乎一切方面巨细无遗的控制系统。在君主专制制度的行政强化控制下, 16 和 17 世纪的法国市场经济的成长经历了一个步履蹒跚、障碍重重的艰难发展历程:(1)劳动力的流动到处受到限制,进入一个行业,即使可能,也是困难重重;(2)资本的流动也到处受到限制;(3)按传统习俗而制定的繁琐的生产过程的条例,也非常有效地限制了生产和技术创新;(4)在许多场合,一些商品的价格都是固定的。另外,诺思和托马斯的研究还发现,如果说行会控制和王室检查制度不足以抑制经济的增长和市场的自发扩展,那么,阻止法国经济增长的还有王室直接承办和资助的产业,这助长了那些没有效率的行业。布罗代尔:“在 16 世纪,国家日益担当起大规模征集和再分配收入的角色。通过各种税收、出售官职、租金和没收,国家夺取了各种产品的极大部分。”

从人类市场秩序自发成长的理论研究视角来看,一旦市场交易的合作扩展秩序在一个地方生成并取得了成功,就会向临近的地区和国家扩展。于是,在君主专制体制中下,法国王室和政府在 16 和 17 世纪采取了重商主义政策,竭尽全力推动国内的制造业生产,并鼓励海外贸易。【P55】

为什么法国没有爆发发明热潮?

格林菲尔德:“经济发展过于落后和停滞,可以归为‘企业家心理’上的缺陷。”法兰西民族在商业传统问题上具有一种矛盾心态:“这种矛盾心态即使没有阻碍法国资本主义精神的崛起,也至少妨碍了其传播。它减缓了积极向上的竞争心态的发展。

在 18 世纪前半期,法国仍处在国家干预主义占支配地位的时代。尽管国家在形成全国交通网络,以及开拓法兰西国内和国际市场方面做了许多努力,相应地王权专制下的国家干预政策也对产业和经济的发展确曾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法国专制君主制下的政府干预也以重商主义2:的名义同时加诸市场交易的自由以诸多限制。各地的交通税和市场税也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 18 世纪前半期市场秩序的自发扩展,维系了法国各地分隔和相对孤立的市场格局。尽管如此,从市场秩序自发扩展的机制来看,它本身就内涵着冲破各种行政体制和传统意识形态限制其扩展的种种羁绊和禁锢的自发成长力量。(邻近地区的影响)【P56】

在与周围邻国财富及其市场创造机制的巨大反差下,法国在 17 世纪显然有一个“赶超”(catch-up)的问题。

18 世纪后半叶,法国重农学派杜尔阁作为政府财政总监,极力推行自由贸易政策;虽然最终失败,但自由市场交易和商业贸易制度在法国基本上得以确立。外贸也发展迅速。【P57】

进入 19 世纪,由于剧烈法国大革命和频繁的社会动乱,加上拿破仑时代频繁的战争,法国在人类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失去了迅速崛起的历史机遇,或者说被英国大大甩后了。直至 19 世纪中后期,在路易·拿破仑第二帝国时期,自由贸易主义制度和政策才在其政治独裁的专制制度和多种反对声中得以确立,法国的财富创造和市场经济秩序才开始了空前的发展。【P58】

邦国分合以及战争纷乱中德国市场经济秩序的曲折发展

德国的市场经济是在一个邦国分分合合以及战争频繁的乱世中曲折行进的。【P58】

在公元920 年,日耳曼人的东法兰克王国改称为(德意志王国),并随即开始了各日耳曼人部落族民的德意志化融合过程。这被视作为德意志历史的开端。但由于德意志兰内部居住着许多族民(Volk)和民族(nation) ,各诸侯邦国坐大,文化精神的多重性和分离性,加上地理因素(位于欧洲中央地带因而屡遭争战和入侵),从中世纪早期到 19 世纪后半期,德国一直处于分分合合的战争纷争之中。

10 世纪之后,在东法兰克王国上衍生出来的德意志王国,也与欧洲其他国家和社会一起处在中世纪的封建制度环境中,并像欧洲其它民族和社会一样,也在各邦国之中较广泛地采取了采邑制。【P59】

在欧洲中世纪的庄园制中,东法兰克国家基本上是一种自然经济,市场扩展秩序一直被困锁在封建领主、邦国王公、手工业行会,以及教会和僧院的重重束缚之中。尽管如此,由于其处于欧洲中心的优越地理位置,从公元 9 至 10 世纪开始,德意志兰的商业贸易就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从而为中世纪的诸多城市的兴起创造了条件。【P59、60】

市场交易和商业贸易发展起来了,就需要一定社会力量和外在条件来保护其正常进行。城市兴起——要求自治权。

城市出现后,都市手工业和制造技术也逐渐发展起来了。

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的发展,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城市本身的成长。

城市的出现,一方面意味着城市内市场分工和制造业作坊本身内部分工的产生,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城市之间以至国家之间商业贸易的发展。“香槟集市”“莱茵通商路”。【P60】

13世纪“汉撒同盟”的兴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德国北部地区商品贸易关系的自发扩展,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从13世纪到15世纪末北海和波罗的沿岸国家国际贸易网络的发达。同一时期,德国南部的商业贸易关系也非常兴盛,尤其是莱茵河沿岸地区,当时曾是德国工商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15 世纪后半期,随着荷兰和英国的先后兴起,欧洲的国际贸易中心西移到了大西洋沿岸,从而给北海、波罗的海地区的贸易带来很大冲击。加之,欧洲诸社会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民族国家,各国的王权也随之不断强大起来。在这些民族国家形成后,有几个国家曾相继采取了重商主义的政策,保护本国贸易,鼓励发展各国自己的民族经济。在这种形势下,汉撒同盟开始衰落了。但是,汉撒同盟的衰落,并不意味着德国的商业贸易的发展停滞了。相反,从 15 世纪后半期到 16 世纪初,德国的市场经济秩序继续扩展,一些德国城市和地区仍然十分繁荣。

到了 16 世纪,受商业和贸易不断发展的拉动,德国北方诸城市的一些工业部门也逐渐发展起来。其中最突出的是造船业。在 15 世纪末和 16 世纪初,德国南部和莱茵河沿岸地区和城市也仍然十分繁荣,工业也比较发达。概言之,从 13 世纪到 16 世纪上半叶,在中央政权“虚位”、邦国林立、领主割据和国家四分五裂的“政治缝隙”中,市场秩序在德国不断自发扩展,国内国际商业贸易随之也不断增长,从而崛起了众多的繁华城市,并产生了许多发达的制造业和工矿业,以至于到16 世纪初,德国“在经济方面处于欧洲的首位”【P61】

从 16 世纪初到 17 世纪末,德国进入一个社会动荡、国内和国际战争频繁的灾难时期,从而对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闵采尔起义,三十年战争。人口凋零,道路荒废,城市被摧毁,匪患猖獗。而随着荷兰独立,北方面临丹麦和挪威威胁,国际贸易也衰落了。

到 17 世纪末。直到 18 世纪初的几十年中,德国的工场手工业和商业贸易才开始有所恢复。德国内部邦国割据的社会格局,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或者说束缚着市场经济秩序的恢复和成长。尽管如此,德国各地手工工场在这一时期还是在邦国林立的夹缝中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到了 18 世纪后半叶,德国的启蒙运动渐渐酿成了气候,科学技术也随着英国和欧洲大陆的整体进展而在德国的疆域中开始有些进展。到了 18 世纪 80 年代,市场经济秩序又开始在德国得到了迅速扩展。得益于英国工业技术发展的成果,德国开始出现了机器生产。随着工业的恢复和增长,德国的商业贸易也逐渐兴盛起来了。从 18 世纪末到 19世纪初,德国的农业也有了缓慢的增长。这主要是由于英国对进口谷物需求的增加刺激了德国的农业生产。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初德国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日益要求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P62、63】

就在市场秩序刚开始在德国获得新生并开始自由扩展的时候,德国爆发了大规模的革命和战争。施泰因普鲁士改革:(1)“地产自由”和“农民解放”,从法律上确认了从封建制向现代市场经济秩序的转型,或者说为这一转型创造了一些制度条件。;(2),各城市获得了自治权。旨在为德国市场经济秩序自发生成和扩展扫清道路。(3)推行国家最高行政制度改革。【P63】

后来,又经历了一系列改革。这一系列改革,使普鲁士获得了新生,基本上完成了其从封建制向一个现代社会的历史转型。随之,普鲁士不仅成了德意志经济发展的中心,而且也成为了德意志民族统一运动的中心。因此,史学界一般把 1807-1821 年间普鲁士的改革时期视作为德国近代史的开端。【P63、64】

1815年德意志邦联。19 世纪 20 年代后,德意志各邦进入了一个和平发展时期,工商贸易开始活跃起来。最初,德国各地大规模地从英国输入机器,引进技术,以促进本国工业的发展。随后,德国也开始发展自己的机器制造业。机器和先进技术的较广泛使用,极大地推动了德国工业的成长,其中纺织业发展最快。这时,轮船运输也开始出现。德国开始建立了自己的轮船造船厂和轮船运输公司。一些为工商业服务的银行和股份公司也在这一时期出现。到 19 世纪 30 年代,德国工业革命的基本前提条件已经大体具备了。

19 世纪 30 年代后,德国开始了其工业革命,手工业生产逐渐向大机器生产过渡。德国的工业革命首先发端于纺织业。其中,棉纺业最先发展起来,也发展最快。这一时期,铁路建设成了德国工业革命的首要促进因素。

铁路网的建成和快速扩展为德国统一民族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德意志关税同盟。【P64】

19 世纪 40 年代,法国革命的火种传燃到了德国,欧洲革命运动的中心也随之转移到了德国。

19 世纪中期是德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接连不断的起义和革命风暴渐渐偃旗息鼓了,欧洲的科技革命却在同时悄悄地降临到了德国。 1850 年后,德国工农业生产迅速增长,市场经济秩序也在迅猛扩展,随之,德国的经济起飞开始了。

19 世纪 50-60 年代德国强劲的经济发展,进一步提出了德国政治统一的要求。1871 年 1 月 18 日成立帝国。德意志帝国成立后,市场经济以更加迅猛的速度发展。在 19 世纪 70-80 年代,德国迅速步入世界强国的行列。经过 19 世纪 90 年代的经济起飞,到 20 世纪初,德国已经变成了欧洲头号的工业国。与这一时期德国工业的飞速发展相适应,德国的农业和国际贸易也迅猛发展。有多种因素促进当时德国农业生产的快速增长。除了不断上涨的价格因素外,农业生产组织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科学耕种方法广泛应用,也起了很大作用。德国统一后,经济发展带动了德国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优质食物尤其是面粉和肉类产品的需求也随之大量增加。在此情况下,不增加工业品的出口,就无法满足人民大众对进口物品的供应要求。出口的增加,自然引致了德国对工业的原料——如棉花、矿砂和橡胶等等——的巨大需求。结果,德国愈来愈依赖保持并不断扩大德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销售,同时也愈来愈依赖进口,从而这一时期德国的国际贸易与国内生产一起迅猛增长。【P65】


  1. 中世纪早期行会是受限的↩︎

  2. 与其说重商主义在历史上促进的市场秩序的发育,不如说它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布罗代尔钟罩,限制和阻碍了市场秩序的自发成长和扩展。↩︎